唐朝 佛经

侠名 阅读:- 2024-02-24 13:35:20
唐朝 佛经

大家好,唐朝 佛经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,包括传古代经书的著作也是一样,不过没有关系,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 佛经和传古代经书的著作的一些知识点,大家可以关注收藏,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,下面我们开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是谁分别有什么特征
  2. 传古代经书的著作
  3. 观音菩萨所有的经文

[One]、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是谁分别有什么特征

〖One〗、四大译经师分别是:鸠摩罗什、真谛、玄奘和不空,

〖Two〗、鸠摩罗什大师(350—409)是我国后秦僧人,魏晋时期(公元401年)来到当时的译经中心———长安,在逍遥园译场内开始了他的译经生涯。他主持翻译的佛经典籍达四百卷之多,翻译的质量,在当时和后来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。《维摩诘经序》称他所译的经文“文约而诣,旨婉而彰”,“曲从方言,乖不趣本”。《百论序》赞其“质而不野,简而必诣”。后人称道他的译文“善披文义,妙显经心”,“众心惬服,莫不欣赏”。近人梁启超则赞道:“鸠摩罗什者,译界第一流宗匠也。”(《翻译文学与佛典》)。

〖Three〗、胡适先生曾在《佛教的翻译文学》中,根据罗什改“天见人,人见天”一句译文为“人天交接,两得相见”,认为罗什反对直译。并说:“他的译本所以能流传一千五百年,成为此土的‘名著’,也正是因为他不但能译得不错,并且能译成中国话。”这说明他译经的长处是在于语工。

〖Four〗、罗什的确是很讲究译文的文采的。据宋朝的陈善说:“予观鸠摩罗什及竺法护所译经:法护曰‘大众团团坐,努目看世尊’。罗什则云:‘瞻仰尊颜,目不暂舍’。不惟语工,亦自省力。即此可以卜才之长短”。十分肯定他译经的文采。罗什自己也主张只要能存本质,不妨“依实出华”。罗什虽然十分注重文采华丽,但其翻译态度却十分严谨,处理手法也很“折中”。例如他译经时总是紧跟原文的意旨,务求准确达旨。僧肇评价他译的《维摩诘经》“陶冶精求,务存圣意”。他自己也说过“存其本质,必无差失”(《鸠摩罗什传》)。这说明他在注意“雅”的同时,对“信”也没有丝毫放松。而“文约而诣,旨婉而彰”,是说他注意“达”的方面。可见他是我国译史上在实践中遵循“信达雅”的翻译标准的第一人。

〖Five〗、《鸠摩罗什传》中还记载了他一段著名的翻译理论:“改梵为秦,失其藻味,虽得大意,有似嚼饭与人,非徒失味,乃令呕秽也。”这是中国译学史上最早论及翻译文体与风格问题的,(“嚼饭与人”这一妙喻后来一直是译者的警示)。说明他注意从文学的欣赏角度,考虑文学品味。宋朝赞宁说:“童寿(罗什)译法华,可谓折中,有天然西域之语趣。”(《宋高僧传》)梁启超指出:“‘天然语趣’四字,洵乃精评”,并认为“自罗什诸经论出,然后我国之翻译文学,完全成立。盖有外来‘语趣’输入,则文学内容为之扩大,而其素质乃起一大变化也。”(《翻译文学与佛典》)胡适也认为“翻译的文学到此方才进入成熟的时期”。如此看来,罗什对中国翻译文学的贡献是功不在禹下了。

〖Six〗、事实上,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如《金刚》、《法华》、《维摩诘》等都是文学味很浓的佛经典籍,其中的《维摩诘经》本是一部小说,极富文学趣味。所以翻译中自然会触及审美层次。加之罗什从小精熟梵文胡语,文化修养与文学造诣都很高,即梁启超所说的“什即华梵两晓,则游刃有余也”。这使得他具备了求工求雅的才能。又由于他对译文勤于推敲,译风严谨,“一月余日,疑难犹豫,尚未操笔”。所以译文达到了“会达方言,风骨流便”的境界。不过,罗什倾向于意译,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语言时代风格的影响。在罗什译经的时代,正是我国美学正式建立的时期,也是文风开始趋于华美,发生转型的时期。从曹丕的“诗赋欲丽”(《典论·论文》)可以看出语言风格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所以翻译的语言也必然会受到影响。胡适说的“在当日过度的时期,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”(《佛教的翻译文学》)指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〖Seven〗、罗什还是我国最早开设译场的译家,他在逍遥园与长安大寺设立译场,率弟子八千余人,大规模地翻译佛经,为后来设立译场在经验上提供了借鉴。他也是较早开展翻译批评的一位译经大师,他考证了前人的译经,批评其中的翻译与方法,对旧译诸经中失旨的地方逐一校正,使之“义皆圆通,众心惬服”。

〖Eight〗、紧接罗什之后的是真谛(499—569)。《开元录》中说真谛“少游诸国,历事众师,先习外典,备通书奥”。时人称他是南北朝时期学识最渊博的译家。他于公元546年开始译经,译了《摄大乘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《唯识论》、《金光明经》等大量重要经典。据《高僧传》说,二十三年中,真谛所译经论、记传共有〖Fourteen〗、部,合二百七十八卷,另有自作义疏十九部。其所译《摄大乘论》对我国佛教思想的影响甚大,成为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。

〖Nine〗、真谛的翻译在质量与方法上都曾受到过当时及后人的高度评价,如梁代名僧慧恺在《摄大乘论序》中盛赞真谛说:“法师(真谛)既妙解声,善识方言,词有隐而必彰,义无微而不畅”。表明真谛的译文具有“信”“达”两全,“文”“质”兼备的品质。又说:“法师游方既久,精解此土音义,凡所翻译,不须度语……”。是说他在翻译中努力采用汉文,尽量少夹梵字译音,注重融会贯通,表达圆活。又说他翻译时“于一句中,循环辨释,翻复郑重,乃称相应。”是说他译笔慎重,译风严谨。

〖Ten〗、真谛虽然没有留下条理化的翻译理论。但他的一些零星片断观点和见解却也显得精辟独到。如《高僧传》记载了真谛对他的翻译助手慧恺所说的一句话:“我有了你共译两论(《摄大乘论》与《俱舍论》),词理圆备,吾无恨也!”可见真谛的基本思想是信达兼顾的。他提出的“词理圆备”也不失为简易明了的翻译准则。

1〖One〗、慧肇还在《摄大乘论序》中申明此论的翻译原则是:“翻译之事殊难,不可存于华绮,若一字参差,则理越胡越,乃可质而得义,不可使文而失旨。故今所译,文质相半。”序中所强调的翻译中不可求“文”而失“信”这一原则,实际上也是真谛本人在翻译《摄大乘论》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所持的主张见解。

1〖Two〗、第三位是玄奘(600—664),他是我国唐代的佛经大译家。在他长达二十年间的佛经翻译生涯中,先后共主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,共一三三五卷。这个数字,比其他三大译师所译卷数的总和还多六百余卷,占唐代新译佛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。印度学者柏乐天说:玄奘“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,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”(《伟大的翻译家玄奘》)。玄奘译经的质量,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,佛教史家们把玄奘的译经称为“新译”,证明是他开了佛经翻译史上一代新风。道宣说玄奘译经“出语成章”,“词人随写,即可批玩”(《续高僧传》)。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说他“览文如已,转备犹响”。表明他精熟两种语言,又深通佛理,翻译的质量独步一时。

1〖Three〗、梁启超认为玄奘“意译直译,圆满调和,斯道之极轨也”。其所以如此,正如柏乐天所说,他“是把原文读熟了,嚼烂了,然后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”。可见他是何等精于翻译之道。他的翻译手法也十分高超。据柏乐天与我国学者张建木考查,他在翻译中娴熟地运用了补充、省略、变位、分合、译名假借、代词还原等翻译技巧。正是这些技巧的娴熟运用,使得他的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。

1〖Four〗、玄奘在中国译史上的另一杰出贡献是他主持的译场,组织严密而完备,从译主到监护大使,前后共十一道程序,层层把关,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译经的质量。特别是其中的“证义”(审查译文与原文的意义)、“缀文”(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习惯)和“润文”(从修辞角度对译文润饰)三个层面,保证了译文的“信达雅”。

1〖Five〗、玄奘提出的著名的翻译理论是“五不翻”,所谓“不翻”就是音译,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(“秘密故”)、多义词(“含义多故”)、中国没有的物名(“此无故”)、久已通行的音译词(“顺古故”)、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用之词(“生善故”),皆宜不翻,照写原音。在佛经翻译时期,许多佛经译者大体都遵循这一原则,所以汉语词汇中才出现了大量汉化的外来语如“菩提”、“三昧”、“罗汉”、“菩萨”、“般若”等等。应该说,玄奘的“五不翻”理论,对于传译那些在汉语中无恰当表达形式的梵语,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含义,处理翻译中因文化和语言导致的差异,以及文化交流,都有着积极的意义。只是这一译法所受限度太大,稍有不慎,就会使译文读来象钱钟书所说的那样,是“正穿屈曲崎岖路,又听钩舟格磔声”了。

1〖Six〗、最后一位是不空(705—774)。不空十五岁时拜金刚智为师,此后便一直参与译场翻译。《贞元释教录》记载,不空一生中曾改译《仁王般若经》二卷,重译《密严经》三卷与《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》二卷。翻译了大乘及密教经典共一百一十部,总计一百四十三卷。其中所译《金刚顶经》是密宗的重要经典。

1〖Seven〗、不空在翻译理论上不及他前面的三位大师,但据圆照《贞元释教录》记载,他刻苦学法,“通彻”所译诸经,并遍游天竺,广求密藏与各种经论,获罗尼教《金刚顶瑜伽经》等八十部,大小利经论二十部,共一千二百卷。他的翻译态度十分严谨,凡是所译经文,必须经过悉心研究,然后动笔翻译。

1〖Eight〗、所以他翻译的经文,质量受到当时人们的极高赞誉。可见,他虽然没有留下成文的理论见解,但其翻译思想却是很明确的,那就是注重译文的质量,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讲求精品意识。他在世时居灌顶师位达四十余年,受到“朝野倾心敬奉”,也说明了他在译经事业中的卓越成就。

[Two]、传古代经书的著作

〖One〗、《五经正义》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义疏著作。此书于高宗时成书,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。此后,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,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,不许自由发挥。

〖Two〗、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,即《诗》(《诗经》)、《书》(《尚书》、《书经》)、《礼》(《礼记》)、《易》(《周易》)、《春秋》。汉武帝时,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,故称"五经"。

[Three]、观音菩萨所有的经文

〖One〗、简称《般若心经》或《心经》,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、博大精深、提纲挈领、极为重要的经典,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。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。

〖Two〗、简称《法华经》,在古印度、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。在克什米尔、尼泊尔和中国新疆、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,分为尼泊尔体系、克什米尔体系(基尔基特)和新疆体系。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,保持完整,已出版5种校订本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、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。

〖Three〗、《楞严经》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。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《法灭尽经》上说:末法时代,《楞严经》先灭,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。如楞严经不灭,正法时代就现前。

〖Four〗、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,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,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(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)。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(2000)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。另一方面,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《般若波罗蜜心经》与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〖Five〗、原是《妙法莲华经》里的一经品,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,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,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。经文的原本,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《正法华经》、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《妙法莲华经》等中,此品全都是长行品。

〖Six〗、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,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,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,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。而且,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,对不同的众生,便现化不同的身相,说不同的法门。

好了,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,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 佛经和传古代经书的著作问题对您有所帮助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!

本文 聪峰知识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77788882.com/ecAp40G802.html

上一篇: 唐朝 保镖 下一篇: 唐朝 佛教 鲜花
声明

1.本站所有内容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2.本站内容仅做参考,用户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。切勿撰写粗言秽语、毁谤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,敬请自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