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的儒生
大家好,关于宋朝的儒生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儒生有哪些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本文目录
[One]、儒生有哪些
〖One〗、儒生有小儒生、中儒生、大儒生之称。
〖Two〗、旧时,中了秀才以上的人,才可以称之为儒生。
〖Three〗、中了秀才可称小儒生,中了举人可称(中)儒生,中了进士可称大儒生。
〖Four〗、因为,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《四书五经》等儒家经典名著,不要说考取进士,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。所以,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。
[Two]、宋代科举制度成熟表现
〖One〗、宋朝统治者完善了此前科举的种种弊端,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。与唐朝相比,宋朝科举有许多创新变革之处,这些改变中,最值得肯定的当是以下四点:
〖Two〗、第一,确定糊名制度。即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、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,主考官与阅卷官进行评改时无法了解到每张卷子为谁所做。宋初,请托、投献风气依旧,直至宋真宗时才开始采用糊名制度。当时有许多名臣儒生对此表示反对,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、苏颂等人,他们认为糊名过于冒险,害怕平时声名狼藉之人依此取得上佳的考试成绩,从而步入仕途。这种担忧不无道理,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,糊名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了科举的公平。
〖Three〗、第二,确立考试时间。唐朝科举每年一考,国家为此需要动用庞大的财力、物力与人力。宋英宗治平二年(公元1065年)定科举为三年一大比,这个规定直到科举废除都没有做过任何改变,古籍所载“大比之年”往往指代就是这年礼部举办的“春闱”会试以及之后的殿试了。通过降低考试频率,国家能够省下大量人力及物力。
〖Four〗、第三,转变文风。嘉祐二年(公元1057年),欧阳修知贡举,主持当年科举,他向来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,于是在此次考试中他将延续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,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、论之成理的“古文”。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的苏轼、苏辙两兄弟,就是在此次科举中占了大便宜,顺利脱颖而出,欧阳修也因此成为宋朝古文运动的“旗手”。
〖Five〗、第四,转变考试内容和科目。王安石变法措施中,对于科举内容与科目进行了大量更改,“古之取士俱本于学,请兴建学校以复古。其明经、诸科欲行废黜,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。”意思是明经、明法等繁杂科目尽数废除,只留进士一科,今后考试也只考经义,不必再考诗、赋。王安石给出的理由是,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,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,在为官治世时势必会缺少治国理民经验。虽然明经等科最终并未废除,但后世科举不再考诗、赋而专考经义却是由此开始的。
[Three]、十丐九儒的说法起源于
〖One〗、“九儒十丐”的说法出自两部南宋遗民著作:《叠山集》的《送方伯载归三山序》和《心史》中的《大义略叙》。
〖Two〗、《叠山集》的作者谢枋得是南宋官员,曾经率军抗击元兵。宋朝灭亡后,元廷多次征召谢枋得,他都坚持拒绝了。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,谢枋得绝食殉节。在他的书中有提到,当时拿儒生取笑的人,有“七匠八娼,九儒十丐”的说法。
〖Three〗、《心史》被发现之时,是装在苏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中的一个铁盒子里。按照书中记载,该书是在至元二十年(1283年)沉于井底的。明朝崇祯十一年(1638年)被人发现时,已历经近400年,蹊跷的是,书籍纸墨崭新如故,引起很多学者质疑。
〖Four〗、《心史》所记载之事被谈迁、徐干学、袁枚等人认为有违史实,难以取信。这几位学者和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的观点一样,认为《心史》是托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之名所做的明朝伪书。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本文 聪峰知识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77788882.com/tbMjoWaTnu.html
1.本站所有内容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2.本站内容仅做参考,用户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。切勿撰写粗言秽语、毁谤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,敬请自律。